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度娘开始深深依赖,遇到问题不去独立思考,而是习惯性地上网检索查询;在单位里,你可能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多年以后发现自己依然在原地打转;盘点一年的收获,自己读了好多书,可是每一本却又很陌生,更不用说学懂弄通、灵活运用了……这些现象应该不是个案,反思背后的原因,是环境发生了快速变化,而我们的认知却没有及时升级,思维还浮在表层。

1、为什么要进行深度思考?

以往,我们在学习的“贪多求全”上花了太多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却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逻辑,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复杂问题时,由于找不到突破口,厘不清相互联系,往往束手无策。随着信息科技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知识、经验积累型的传统思考方式和处理问题策略,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许多时候会显得力不从心。

未来的竞争,比拼的是我们赖以有效解决问题的认知系统,博弈的是正确高效的决策能力,对我们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对事物发展规律和原理判断越准确,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也越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认知优势,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借助思维模型这个利器,提高深度思考力,有效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来的。但他没有明确进行定义,只用了下面一段文字简要描述:“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你就会逐步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芒格对如何洞察事物本质,给出了以下两个建议:一是应当构建一个基于思维模型的体系;二是这些思维模型应当是来自多个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运用思维模型本质上是从现象中抽象规律和原理,不断追问问题和答案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也是解决问题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分别是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哲学视角。

通常情况下,我们更侧重于学习具体知识,关注标准答案,而真正重要的、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来自答案,而是来自思考答案、得出结论的过程。那些看似无用的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以及人物传记资料,是我们开拓思维方式、挖掘思维模型的重要领域,往往能够取得重大收获。

3、怎样寻找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型?

寻找思维模型最直接的途径是读书、工作,此外,成甲先生还总结了“超一流学习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而掌握知识的关键在思考。按照二八法则,我们要用20%的时间阅读,用80%的时间用来思考,这与练习武功常说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不同的。读书按照点、面、体逐层递进的顺序,也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查字典法,把书当作字典,遇到问题直接去书中查找相关的思维模型,读到兴趣点,及时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这个点对自己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生活中有类似问题吗,这个启发如何应用在生活中。二是关键词法,从在文章中找模型单点突破,上升到找分析逻辑的系统思维,先确定全书的核心问题,再寻找相关的关键词,最后把关键词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厘清。三是知人论世和思想地图法,要明白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是相关的,核心是要理解一个思想模型的产生条件及适用边界;通过阅读各领域的思想发展史、研究综述等为绘制自己的思想地图。

善于在会议、培训、讨论等日常工作中学习,向身边优秀的同事和领导学习,重点是观察思考其做出决策的过程,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思维模型。运用“五星笔记法”,用笔记挖掘隐性知识:预判核心内容,关注讲解逻辑,记录疑问启发,提炼思维模型,立刻采取行动。

超一流学习法,是在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炼和运用思维模型的三个核心环节。“超”是指主动向超级人脉找答案,加入更高质量的人脉网络,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信息和资源。“一”是指采取情境学习、交替学习、回顾测试三种方法进行的多维记忆向举一反三转变。“流”是指从实践练习到行云流水,通过采取“用熟悉理解陌生、用重复提升速度”的方式,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内化成一种直觉判断和思维自觉。

4、如何搭建多元思维体系?

思维模型是一种工具,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不能减少问题的数量,因此,要从精简问题数量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多元思维模型。

以基本问题为思考的起点,用基本问题把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以及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案例整合到一起,用结构化思考构建系统架构,以洞见事物相似性来打破学科壁垒,串联跨界知识,让各门学科的知识间建立密切的横向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而是要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

5、怎么运用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学习思维模型的目的是运用思维模型这个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高效解决复杂问题,可通过降维攻击、变换尺度、聚焦关键三种思维方式来解决复杂问题。

降维攻击。认知有层次之分,低维的认知距离现象的结果近,高维的认知距离因果链的起点近。主动拉升认知维度,通常从更高维度俯视问题,往往能够化繁为简,在低层次看起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高层次就容易处理。

变换尺度。绝大部分复杂问题都是非线性的,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和特征。如果遇到瓶颈,改变一下思路,从眼前的、短期的尺度中跳出来,换一个尺度重新看问题,往往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另外,善于跳出眼前熟悉的日常尺度,能够从宏观大视角看到更大时空下的动态规律,寻找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策略。

聚焦关键。影响人生发展走向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普通,但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的非线性事件。通过学习凯利公式,掌握分析成本与收益的非线性不对称机会,这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复杂问题系统里,解决关键问题,能够事半功倍,极大地简化问题。那么,遇到复杂问题,应先从结果思考,从非线性的结果思考,坚持做长期看有大概率、高收益的事情。 

学会好好思考,坚持深度思考,犹如一只脚踩在过去,另一只脚迈向未来。

深度思考,最重要的不是仅关注当时所做的决定,而是反思每一个决定背后的动机,不断突破思维舒适区,经常追问自己“为什么”,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热爱是坚持深度思考的强大动力源。让我们始终保持强烈好奇心、卓越的同理心和对事业的忠诚度,以开放的态度积极观察世界,体验新事物,尝试新挑战。如果张开双眼,愿意重塑所见,必会看到无限资源等着去发掘。

在深度思考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常事。我们相信,阴影从来不会完全消失,但它并不能笼罩一切,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运用多元思维模型寻求最优策略,不断抛弃无效的旧思维模式。

大道至简,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做减法,化繁为简,去伪存真。在运用多元思维模型工具时要把握灵活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分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