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可以说是现代人很难绕过去的一个坎。即使你不是需要高频输出的内容博主,作为普通学生,你得写毕业论文吧?作为打工人,你得时不时写写工作总结吧?甚至跟男朋友吵个小架,你都得有理有据,去找找某年某月某个场景的聊天记录吧?
所以,写作几乎是人人都需要的一项技能。但是能写得好、能持续写的人还不多。甚至很多人上了很多高端的写作课,学了很多写作技巧,但是提起笔来还是发现写不出来。
德国著名学者卢曼卢曼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一个没有社会学学位、连教授助理资格都没有的人,变成了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卢曼有如此巨大的成就,都得益于他的卡片盒笔记。
如此神奇的卡片盒笔记,相信对于喜欢写作的人一定有非凡的吸引力。具体怎么做,大体总结如下六个步骤:
一、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1. 全神贯注于每项工作
根据一项引用量很大的研究,频繁出现的电子邮件和短信所造成的不断干扰,会使我们的工作效率降低40% ,并使我们的智商至少降低10% 。要想成功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免受自己的电子设备的打扰是首先应该做到的。
2. 不要一心多用
对于一些人来说,“一心多用”这是应对当今信息过载的最重要技能之一。
但一心多用不仅会降低人们的生产力和工作质量。这个行为也会降低人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且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总的来说,一心多用会让人疲惫不堪,也会降低我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写作过程包括许多不同的任务,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切实将这些任务分开,就很容易一心多用,而这确实会对我们的工作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写论文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打字,它还包括阅读、理解、思索、产生想法、建立联系、区分术语、寻找合适的词语、结构化、组织、编辑、修正和重写等。这些不仅仅是任务的不同,它们需要投入的注意力也各不相同。
3. 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关注度
写作所包含的任务有很明显的区别,这些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种类也不同。学术写作需要各种类型的注意力。为了掌握写作的艺术,我们必须能够随时采用适合的注意力和关注点。
4. 做专家,不做计划制定者
专家之所以能够达到精湛的水平,依赖的是亲身经验。学术写作的高手们拥有一种后天习得的直觉,能够判断什么事对完成任务有帮助,而什么事只是干扰。没有一个通用的规则可以预先告诉人们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因为每个新的项目都是不同的,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最好的选择可能是阅读一些东西,回顾一段话,讨论一个想法,或者修改大纲。要想成为专家,我们需要自由地、独立地做出决定,还要经历能够帮助我们学习的必要错误。大多数学习指南和学术写作老师都竭力地告诉你写什么、什么时候写、怎么写,但这会让你与学术写作的真谛(产生洞见并表达出来)渐行渐远。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如何去做。
5. 写下来为大脑减负
除了注意力资源极其有限,我们的短期记容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制订策略,将可以存储到外部系统中的想法从短时记忆中转移出去。写下来,就是帮助你的大脑清楚这些琐事。使用卡片笔记法的工作方式就是如此。第一步是将“写作”这个不确定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小块任务。第二步是确保我们始终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包括可能与进一步的探究之间存在联系的内容。随着记录每个任务的结果,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变得清晰可见,我们随时可以很容易地从断开的地方重新开始继续工作,而不必一直把它记在心里。
6. 减少做决定
我们的大脑除了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的注意力,和一次最多只能容纳七件事的短期记忆,第三种有限的资源就是驱动力或意志。在组织研究和写作的方式上,我们可以大大减少需要做出的决定。如果总是用同样的笔记本做闪念笔记;总是以同样的方式从文本中提取主要观点,并且总是将它们变成同样格式的永久笔记,就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期间的决策数量。让我们有更多的心力去做更有用的任务,比如试着去处理待解决的问题。
二、 阅读和理解
1. 阅读时要手中有笔
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以后的学术创作中用到的重要知识。有时候,只给句子画线,在空白处写评论这几乎等于没有做笔记;而更多的时候,读书的同时并没有做笔记,对于写作而言,这几乎相当于根本没有读过这本书。在卡片盒系统中,一切都是为了在卡片盒中积累足够数量的有用笔记,这给我们的阅读和做文献笔记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2. 保持开放的心态
当我们设定一个假设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进入搜索模式,扫描周围的支持数据,这既不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是好的研究方法。更糟糕的是,我们通常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确认偏差(或自我偏差)在潜移默化地干预我们的生活。解决确认偏差的问题需要分两步: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
3. 培养抓住要点的能力
区分相关信息和不太相关信息的能力只能通过实践习得。当我们一边阅读,一边用笔记录,写下一张又一张永久笔记时,我们需要将要点和普通的辅助细节区分开。提取一篇文章或一种思想的要点,并以书面形式加以说明,这对于学者来说,就像钢琴家每天练习弹琴一样。这绝不是单纯的练习,而是每天要重复多次的刻意练习。我们练习得越多,越专注,就越卓越。
4. 写下来有助于真正理解
“写下来”最重要的好处是,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理解达不到自己以为能达到的程度时,它能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观点。我们只有在过程中不断检验自己,才能改进我们的学习,只有实际尝试在大脑中提取信息,我们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
5. 在阅读过程中学习
单纯的直复阅读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对理解还是对学习都是如此。写作、记笔记和思考如何将想法联系起来,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详细阐释"。如果嫌记笔记并把笔记整理到卡片盒里太浪费时间,这样的目光就太短浅了。如果我们不愿花时间去阐释就不能从阅读中学习到东西,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三、 记卡片盒笔记
1. 坚持每天记几条笔记
把工作分解成可管理和可衡量的步骤确实是有意义的。可以试试将目标设定为每天记3条笔记,或每年不超过一本书,这样仍然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想法。对于学术写作而言,每天记一定数量的笔记,比每天写几页手稿更实际。这是因为写一页稿子可能需要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来准备,甚至还涉及其他任务,而记完笔记并放到卡片盒里却可以一次性完成。因此,你可以通过写笔记的数里来衡量你每天的工作效率。
2. 在大脑之外思考
做文献笔记是一种刻意练习,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反馈知道自己是否理解了它们,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一件事的要点,也是理解我们所读内容的最好方法。通过明确地写下一个事物是如何联系或引发另一个事物的,我们就能区分和阐明不同的想法。
3. 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
对于真正的、有用的学习来说真正有帮助的是将一条信息与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上下文联系起来。记忆术对无意义内容的学习有帮助,不过当涉及学术写作时,我们就没有必要使用这种技巧了,因为我们可以选择在有意义的背景下思考和写作。
四、发展想法
1. 构建主题
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后,我们需要确保它可以再次被找到。这就是建立主题索引的作用。
2. 建立智能链接
在完成文稿的思考过程中,寻找有意义的联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利用卡片盒建立智能链接,在笔记与笔记之间建立起“桥梁”,会给你的写作提供很多新的思路。
3. 比较、纠正和区分笔记
4. 将卡片盒作为思考的工具箱和创意机器
在提取笔记的过程中,你运用链接和主题索引等完成你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对旧笔记产生新的思考,做出自己新的进一步的阐释。
5. 通过设限来促进创造力
运用卡片盒软件记笔记时,也应该精简内容。限制自己在每张卡片上只记录一个想法,让自己尽可能做到精确和简洁,这也便于我们以后面新组合这些笔记。卢曼的经验是使用A6 纸张大小的卡片,而我们在使用应用软件时,比较好的做法是让每条笔记的信息虽不超过电脑或手机的一屏,而不需要滚动滑页。
五、分享你的洞见
1.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2. 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任务
3. 完稿和修订
4. 放弃做计划才能成为专家
5. 反复修改
六、养成习惯
如果想要改变长久以来的行为,我们要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改变行为的困难。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千,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每当我们阅读肘,就拿起纸和笔,把最重要、最有趣的内容记下来。有了这个习惯以后,我们就能在卡片盒里将这些发现转化为永久笔记,并与卡片盒里的其他笔记联系起来。只要我们养成了这种新习惯,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凭直觉做事,借助卡片盒这个外部大脑进行思考。